自动化系课程思政公开课活动报道
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深度融合,11月2日下午,电气学院自动化系在砺志楼0205 教室开展《自控原理 1》课程思政公开课。本次公开课以 “频率特性” 为核心教学内容,由张柱华老师主讲,全体自动化系及学院部分其他专业教师到场听课,课后围绕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展开热烈研讨。

“频率特性是控制系统在正弦信号作用下的稳态响应特性,它就像一把‘尺子’,能精准衡量系统的稳定性与动态性能 —— 这不仅是控制工程的核心原理,更蕴含着‘精准施策、动态调整’的辩证思维。” 课堂伊始,张老师以生活中 “空调温度调节”“汽车定速巡航” 等常见场景为切入点,将抽象的 “频率特性” 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迅速拉近学生与专业知识的距离。
在理论讲解环节,张老师通过 Matlab 仿真演示不同参数下系统频率特性曲线的变化,直观呈现 “相位裕度”“幅值裕度” 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同学们看,当我们调整系统参数时, Nyquist 曲线的轨迹会随之改变,就像我国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始终根据国情动态调整发展策略,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稳定前行。” 他巧妙引入我国航天控制系统、高铁运行调度等领域的自主创新案例,指出 “频率特性分析” 作为核心技术,正是我国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高端装备自主可控的关键支撑,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背后的国家需求与使命担当。互动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 “工业机器人轨迹控制” 问题展开讨论,要求结合频率特性设计稳定可靠的控制方案。在小组汇报中,他不仅点评技术方案的合理性,还特别关注学生提出的 “如何平衡控制精度与成本”“如何应对突发干扰” 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 “精益求精、责任至上” 的工程伦理观。整堂课节奏紧凑、案例鲜活,既有对专业知识的深度剖析,也有对家国情怀、职业素养的潜移默化引导,实现了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 的三位一体教学目标。
公开课结束后,自动化系随即组织听课教师开展研讨。老师们围绕 “频率特性” 章节的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方法创新等话题各抒己见,气氛热烈。青年教师李腾老师表示“将‘频率特性稳定性分析’与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案例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专业学习的时代意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融入方式值得借鉴。”,以往在讲授工科课程时,常担心思政元素 “生硬植入”,此次公开课为他提供了新思路 —— 应从专业知识本身出发,挖掘其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工程伦理的内在联系,让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环节。万丽莉老师补充:“在实践环节,张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工程实际中的‘责任与担当’,这正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自动化专业作为支撑我国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发展的重要学科,更应在课程中强化学生的 “大国工匠” 意识,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明白 “控制精度” 不仅关乎技术指标,更关乎国家产业竞争力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系部主任秦岭老师在总结时强调,课程思政不是 “额外任务”,而是工科教学的 “应有之义”。未来,学院将以此次公开课为契机,进一步梳理《自控原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思政元素,建立 “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组织教师开展系列教学研讨与培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从 “单点突破” 向 “系统推进” 转变,切实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有情怀,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自动化专业人才。
自动化系自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以来,已打造《自控原理1》《单片机原理》等多门课程思政样板课,通过 “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比武课” 等形式,持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能力,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