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物理理论基础,能初步掌握电子信息处理和现代光电子技术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工程技术、生产管理与行政管理等工作。
历史沿革
1998年,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成立;
2005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设立并开始招生;该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相关行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等特征作为优势与特色学科专业列入了我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其发展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2009年,获批了校级品牌专业;
2012年,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新能源方向)的重点资助与建设;被列入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
2016年,获批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019年,获批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专业特色
立足于“新工科+新农科”的人才培养要求,坚持“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以“金课”建设为引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
加强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建设,规范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依托科研创新平台和科研团队的学科竞赛体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依托科研创新平台,吸引学生加入科研团队并参加学科竞赛获科技创新活动,以赛促学、以项目促创。
本专业的优势是跟踪农业工程信息化新技术,把握农产品加工装备的智能化发展新趋势,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光电信号检测”和“电子信息处理”两个特色方向;加强农产品加工行业背景的实践教学,学生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团队
本专业一共有教师14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0名,具有博士学历13名,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8名,具有出国背景的教师4名,1人获得湖北省楚天学子计划。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获批了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团队。组建了1个校级科研团队:信息感知与信号处理智能化科技创新团队和1个院级团队光电信息智能检测与处理团队。获得了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科青年基金项目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百余篇,科研进账金额达500万元。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学、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机技术与应用、光学图像处理、通信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现代通信技术、光纤通信、电子专业英语、光电测量仪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项目管理与团队合作、绿色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等。
教学资源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有4个专业实验室,分别是光电信息智能检测实验室、机器视觉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智能光电信息科学实验室。
毕业去向
我校2022年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93.75%、98.73%、96.39%。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及职业技能与目前工作需求相匹配,总体满足度为98.8%,学生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逐渐提升。
本专业培养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五年左右,近九成在电子信息行业,其中电子信息器件、设备、系统占比47.0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31.22%,通信占比6.78%,计算机应用占比5.32%。毕业生从事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等相关工作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高于同类非“211”院校,就业率和平均薪酬水平居学校前列。
毕业生积极面向服务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近三年平均有19人参加支农和支教基层项目。杰出校友杨国松创立武汉钇太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为我国粮油加工设备信息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合作交流
建设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工科”+“新农科”的校外实践基地,建有校企合作的16家校外基地,其中2个为国家级,4个为省部级,如武汉轻工大学-武汉中粮肉食品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生成果
近三年,学生获各类学科竞赛奖项42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20项;发表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软著4项。